心系綠水青山 勇擔光明使命 | |||||
| |||||
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是今年的工作重點,抽水蓄能迎來發展黃金期。自進入21世紀以來,華南地區風勁潮涌,市場經濟開始蓬勃發展,可再生能源裝機飆漲和煤電新增裝機停擺,由此,催生出一個新的萬億級市場——抽水蓄能。 打造“寬肩膀”,點亮“探照燈” 2003年,伴隨著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概念的提出,水電八局建設者們邁入廣東惠州象頭山自然保護區,拉開惠州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帷幕。彼時,三峽水電站剛開始蓄水發電,國內水電事業邁上新臺階,水電八局作為“第一度電”的生產者,在水電發展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相較于已經走向成熟的傳統水電行業,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在國內方興未艾。踏入新的施工領域,面對新的經營模式,八局建設者們拉長長板,總結以往經驗,將原有的基礎再夯實,將原有的優勢再放大,著手打磨“殺手锏”技術;補足短板,《孟子》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技術人員不斷反思工作思路和溝通技巧上的短板,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水平,致力解決“卡脖子”技術;鍛造新板,摸索適配抽水蓄能建設的管理模式,培養一批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 惠州抽水蓄能電站的成功,拓寬了水電八局在新能源領域的道路,2012年,水電八局中標深圳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大壩土建工程,參與到國內首座建于超大型城市中的大型抽水蓄能電站建設中。這一年,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新高度,納入中國特色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水電八局緊跟國家戰略方針,憑借在惠蓄積累起來的經驗,積極投身深圳抽水蓄能電站建設,以“一幅圖”的規劃,著眼全局解決“難點”;以“一張網”的溝聯,聚焦關鍵疏通“堵點”;以“一平臺”的指揮,回應關切去除“痛點”。建一棟普通的住宅樓尚且要經過細密嚴格的工序,更何況是點多、面廣、戰線長、技術難度高、干擾因素多、作業環境艱苦的抽水蓄能工程,八局建設者們深耕細作,一個關口一個關口去突破、一個堡壘一個堡壘去拔除、一座山頭一座山頭去攻克,這些在施工現場積累起來的經驗,為水電八局打造出新能源建設的“寬肩膀”,點亮了綠色發展的“探照燈”。 錘煉“硬拳頭”,建立“參照系” 2018年,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基本原則,而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 是實現“兩山”轉化的有效途徑,這一年,水電八局先后收到廣東陽江、梅州兩座抽水蓄能上水庫土建工程的中標通知書,陸續派出兩支經驗豐富的團隊,一支劍指粵西,一支挺進粵東,再度開啟了新能源建設之路。 不同于在惠蓄的“摸著石頭過河”,積累了兩輪經驗的八局建設者,以“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沖刺”的勢頭,將目標倒逼、將時間倒算、將進度倒排,讓項目建設全面“緊起來”、施工設備迅速“動起來”、團隊成員主動“干起來”,落實到崗、具體到事、精準到人。抽水蓄能電站的工作原理是依靠上、下水庫之間的高度落差實現電能與勢能間的相互轉換,這也就意味著,上水庫的選址一般會選在高程較高的山頂,山頂瞬息萬變的氣候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壩的施工,八局建設團隊汲取經驗,在山頂建起“氣象部”,通過監測天氣的變化,對施工計劃及時進行調整;在現場建起“參謀部”,技術人員深入現場,靠前指揮,確保施工質量不受降雨影響;在項目建起“作戰部”,整合工程、安全、質量等前方部門力量,實行24小時輪班制,守好現場施工的“最后一公里”。 古言有云:“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工程的建設亦是如此。抽水蓄能電站繁雜的施工程序無疑是項目建設過程中的“臘子口”,面對在施工中出現的各項難題,八局建設者們摒棄“刻舟求劍”、摒棄“閉門造車”、摒棄“異想天開”,回到原點尋找問題根源,尋求專業化程度更高的專家的幫助、尋找更適合工程特征的工藝方法、利用精確化程度更高的智能設備來施工……通過將“問題短板”逐個“擊破補齊”,陽江、梅州兩座抽水蓄能電站順利實現投產發電,粵港澳大灣區在高峰時段頂峰發供電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水電八局進一步錘煉了抽水蓄能建設的“硬拳頭”,也為碾壓混凝土大壩和面板堆石壩的建設建起了“參照系”。 揮發“鐵鞭子”,跟緊“風向標” 在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的過程中,水電八局始終堅持一手抓項目建設“牛鼻子”,一手抓兩場聯動“強磁場”,抓住現場管理的窗口,扎實推進技術和管理創新,以現場贏得市場。2022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這一年,水電八局先后中標廣西南寧、惠州中洞兩座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土建工程,彼時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已經成為新能源發展浪潮中的“熱榜”。 廣西南寧抽水蓄能電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的第一座抽水蓄能電站,對推動北部灣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在抽水蓄能產業上的“兩灣聯動”具有重要意義,水電八局在承建其前期通風洞、交通洞工程后再度承建主體工程。時代的進步對工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使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過程可視化、精準化,項目團隊對此前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經驗進行了復盤,結合項目特色,成立了BIM工作站,將BIM技術作為工程管控的工具,與生產管理進行有機結合,從圖紙會審、場地布置、土石方計量、無人機航測應用、可視化交底、智能化系統等6個方面入手,生成完整的施工方案、二維施工圖紙、三維交底文件,進而運用到現場施工管理中,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與質量,減少工程“錯漏碰缺”的問題。 惠州中洞抽水蓄能項目是進入新的發展征程后水電八局再度邁入惠州,作為服務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推進能源結構調整的重大工程,惠州中洞抽水蓄能電站對于當地經濟、民生、生態等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自收到中標通知書后,水電八局迅速選派人員進場,謀劃好項目“開頭第一步”,積極協助業主推進征地工作,抓好現場“最后一公里”。項目團隊圍繞一體兩翼戰略布局,持續鞏固“雙引雙建”工作成果,結合項目特色,攜手鎮村企開展共建活動,以“建一方工程、交一方朋友”的理念,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臺。 歷經二十年的奮斗征程,在抽水蓄能的建設上,水電八局已經打磨出一套成熟的建設模式,成為一條鞭策前行的“鐵鞭子”,緊跟時代發展的“風向標”,闊步前行。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從2003年到2023年,二十載歷程,見證了抽水蓄能從蹣跚起步到萬億風口的巨變,也見證了水電八局自我鉆研、不斷革新的奮斗。張說在《起義堂頌》中有言,“源浚者長流,根深者葉茂”,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水電八局將繼續扎根抽水蓄能建設,心系綠水青山,勇擔光明使命。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