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特寫】在嘉陵江畔耕耘的“老黃?!?!--<$[標題名稱(html)]>end--> | ||||||
| ||||||
初夏的重慶利澤碧空如洗,遠遠望去,利澤航運樞紐工程初見雛形。人們三三兩兩走出項目營地,或信步于嘉陵江邊,觀江水奔騰,看綠草如茵,或在付費后進入枇杷園內,一邊大快朵頤,一邊側耳聆聽,大自然空曠的鳥鳴。項目部的“老黃?!眰円廊辉诠さ噩F場,此刻的他們顯得渺小而平凡。 老余剛從前方下班回來,因前一夜的雨,基坑低洼地帶積水較深,原有的幾臺潛水泵根本滿足不了抽排水需求,若不及時進行抽排,會水淹作業面,影響正常施工作業及安全。天剛放亮,老余就匆匆忙忙的在食堂胡亂吃了幾個小包子,再到物資倉庫領了兩臺7.5千瓦的污水泵,100來米水帶,根據基坑邊坡的來水情況,老余在心里估算過,兩臺7.5千瓦的污水泵加上基坑原有的水泵,基本上是可以滿足抽排需求的。 作為綜合工區負責人,老余是施工現場最忙的一個,“綜合”的意思就意味著方方面面,一會兒是拌和站攪拌機電機燒壞了要更換,一會兒是生產供水主管道破裂,一會兒是洗車平臺要安裝沖洗系統,一會兒后方食堂配電系統漏電保護器燒壞了要處理……有時候一天下來來來回回的處理問題,老余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畢竟歲月不饒人,盡管項目上給工區安排了幾個臨時工,但那也僅限于搬運東西等工作,所以許多時候,老余都寧愿自己親自動手,這些看著簡單的工作,換個人做卻又是另外一個結果。比如潛水泵的安裝,有些人剛把潛水泵安裝好,閘刀一推用不了一會兒不是水帶被沖脫了,就是泵底吸水部位堵塞了不上水,或者電機直接燒壞。而老余就會在安裝前期把這些可能存在的隱患因素考慮進去并提前采取措施。為防止水帶在抽水時壓力過大被沖脫,在原有箍扎的條件下,老余用8#鐵絲在水帶與水泵的連接處再絞上兩道并把絞頭余出來的鐵絲再與水泵連接固定起來,這樣無論壓力多大,水帶都不會被沖脫。為防止異物堵塞吸水口,在原有濾網的基礎上,再用鋼網將水泵的周圍封閉起來,這樣一來就可以不用擔心吸水口被堵塞而造成水泵干燒了。都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這當是最好的詮釋吧。降本增效,不是一次性節約了多少萬,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點點滴滴。 在施工現場,老余就是個無所不能的“萬金油”,戴上防護面罩和絕緣手套,鋼管上的每一條焊接縫都如同魚鱗一般,均勻分布開來將縫隙覆蓋得嚴嚴實實,更像是焊條在鋼管上的繪畫。熱熔器上的青煙還沒有散盡,供水系統的三通管部位早已嚴絲合縫連成整體滴水不漏。手持切割槍,隨著火花的飛濺,方方正正的鋼板被老余像切豆腐塊一樣切割下來,圓的若滿月,半圓的似扇子,正如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的那樣“藝術來源于生活 ”,藝術又何嘗不是來源于工作呢,建筑物體本身是沒有任何生命力的,但經過許許多多像老余這樣的“能工巧匠”的手后便有了華麗的轉身,便賦予了它們靈魂和生命,使之生機勃勃,并服務于工程建設施工,服務于時代。 老余名叫余深意,今年57歲,是利澤項目上當之無愧的老工人,1983年進入水電八局工作至今。剛參加工作那會,老余在后方貴陽機械廠工作過,車間里基本上都是些技術活,在那個科技欠發達的年月里,學得一技在身,那可是決定著一輩子幸福的事情,再加上帶徒師傅的嚴格要求,老余認真好學,兩三年下來老余就把車間里那一套車、鉗、銑、刨、焊、割等技術學溜了,施工現場要是臨時需要加工個什么工件配件之類的,在老余手里簡直就如同小孩子過家家那般手到擒來的事。 盡管這天是周六,項目的另外一個老黃?!媳R還是起了個大早,一方面是習慣了早起,一方面是凌晨來了幾車鋼筋,近段時間前方生產鋼筋用量比較大,不說天天進貨隔三差五也差不了多少。到食堂吃過早餐,由于太早,大多數人都還在夢中,食堂里這個時間段除了廚房里的工作人員而外,幾乎沒有幾個人來吃早餐。七點鐘了,鋼筋加工廠還沒有開門,鋼筋運輸卡車一輛連著一輛像一條鋼鐵的巨龍,打開值班室的門后,第一件事就是放下背包打開筆記本電腦,順便再將飲水機的電源開關打開。由于鋼筋加工廠的工人7:30才上班,所以暫時還不能卸車。 利用這個時間段,老盧和物資辦老黃一起,接過司機遞過來的材質報告書,順著貨車的爬梯進入車廂里,仔細核對著鋼筋的型號,觀察鋼筋的外觀質量,清點支數與件數是否與資料相對應。這是原材料入場必做的第一道“關”,之前有一個批次的鋼筋原材料,進場檢查時發現銹跡斑斑的存在質量問題,老盧及時聯系領導與供貨方進行溝通退換貨,避免了不合格原材料進入施工現場投入使用。還有一次驗收鋼筋,到貨的鋼筋實際支數與資料不相符,噸位存在虛開……每一次鋼筋到貨,老盧都會協同物資辦一起,認真仔細地把好這第一道防線,避免造成質量問題和給項目帶來經濟上的損失。 工人上班后,老盧一邊忙著整理資料,一邊安排協調工人抓緊卸貨,最近鋼筋加工任務比較繁忙,卸車這種不出效益的活工人都不愿意干,而貨車師傅凌晨兩點就到了一直等到現在,老盧常說“將心比心嘛,別人不是人嘜”以此催促鋼筋加工廠負責人及時卸車。這些天,鋼筋加工廠的兩臺桁車也不合時宜的鬧起“情緒”來,動不動就“罷工”了,一邊是等著排隊卸貨的鋼筋原材料運輸車輛,一邊是等著裝載加工好了的鋼筋材料的前方施工車輛,孰輕孰重?哪一邊都耽誤不起,老盧及時將情況反饋問題,聯系桁車售后服務進行修復,確保生產順利開展。 處理完鋼筋加工廠里的事后,老盧就回到值班室里攤開圖紙,參考施工現場反饋過來的信息,再根據技術辦的材料配料表情況,計劃下一輪鋼筋原材料的型號和數量,這些看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卻決定著是否會給項目物資采購造成積壓,不合理沒有計劃性的進貨方式,不但會造成物資積壓,也給項目資金帶來不必要的開支,“好鋼必須要用在刀刃上”老盧說。 鋼筋原材料加工,看是簡單粗暴的工作,卻決定著前方的施工生產進度,就拿鋼筋切斷來說,切屑面的平整度及所車絲牙是否達標?會直接導致鋼筋的拉拔試驗是否達標,以及后期鋼筋在倉面連接過程中能否順利進行?鋼筋加工初期,雖然項目部淘汰了一些老式生產設備,把剪切機的切斷方式換成鋸斷機的鋸斷方式,這樣一來,鋼筋的截斷面積比原來剪切面的平整度高了,但在未進行打磨的情況下直接車絲,還是會存在絲牙不標準的問題,老盧總是不厭其煩給工人講解,使其明白加工要領,為后期的鋼筋加工達標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老盧全名盧志華,作為一名老黨員,參加工作至今三十余載,老盧始終用高度的責任感來鞭策自己,即便是周末,也從來不提休息的問題,鋼筋加工廠值班室里,每次看到他時,不是在埋頭研究圖紙,就是在理排鋼筋、套筒的計劃表。利用工作的間隙時間,老盧出去鎮上買了一把鋤頭一包化肥,在值班室后面荒土里挖了塊地,種上絲瓜、黃瓜、南瓜……熱愛生活的人就是這樣,工作再忙也會有自己的情趣。 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歷程中,有太多像老余、老盧這樣平凡的人們,在工作與生活之間,他們總能默默地,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表達著對生活和這份職業的堅守與熱愛。風雨滄桑三十載,他們也獲獎無數。面對這些榮譽,老余、老盧都說,自己只是“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p>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